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中國20-60歲人群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比超過40%。2018年中國健身房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84.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0.9%。沙利文報告預測,中國健身行業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增長,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超過1587.3億元。但在高漲的健身潮中,不斷有傳統健身房傳來倒閉甚至一些小型健身房跑路的消息。如浩沙健身,其在2018年11月將南京的4家店全部轉給了金吉鳥,后又陸續經歷了關店、欠薪、投訴等一系列負面事件,今年6月份,傳出創始人跑路的消息。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傳統健身房經營者依舊是通過發行會員卡的方式獲得預售資金,然后進入“開店-發卡-再開店-再發卡”的循環中,同時亦出現“員工賺錢、教練賺錢、銷售賺錢、老板不賺錢”的尷尬局面。6月24日,在廣州開設多家健身房的廣州wecan運動美學生活館創始人康海鸞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承認,上述尷尬局面確實廣泛存在。
“現在健身房競爭很激烈,我二十多家健身房包圍。一些健身房為了競爭年卡,費用一降再降,進行惡性競爭,加上房租、人工成本等開支,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現虧損甚至倒閉的情況。”對此,沙利文中華區總裁王昕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目前出現傳統健身房倒閉潮,主要是因為城市化快速發展,大部分核心地區的健身房接近飽和狀態,傳統健身房還像以往一樣拉新客戶會越發困難;并且新型健身房興起也分流了部分客戶,再加上一些有能力且不屑于健身房授課模式的資深教練們紛紛開起了私教工作室,使得傳統健身房流失了大量優質教練,也對其造成了一定沖擊。
康海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他們是傳統健身房,但現在也摸索轉型,如與廣州大型三甲醫院合作,針對孕產婦健身指導等開發二次消費環節。“我們在做一些差異化、特色服務,同時也在將健身房打造成一個社交場景,而不是只有冰冷的器材。”
健身機構關門跑路,消費者退費難、維權難一直是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今年6月,青島市李滄區人民法院成立體育消費糾紛巡回審判庭,為群眾便捷解決體育消費糾紛、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新途徑。近日,巡回審判庭成功化解一起體育消費糾紛,青島體育產業誠信聯盟會員某健身俱樂部承諾為三位遇到健身房不退費情況的會員免費提供剩余健身課程,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原告稱,2020年11月,她們與被告青島某健身服務公司分別簽訂健身服務合同,支付健身費用10000至18000元不等。后被告在青島市區內的門店相繼關閉,合同無法正常履行,原告多次與被告協商退款未果,訴至法院。案件審理過程中李滄法院體育消費糾紛巡回審判庭法官多次聯系走訪,始終無法與涉案健身機構取得聯系。考慮到公告送達會增加辦案周期和訴訟費用,后續執行也存在難題,難以實現案結事了。為保障原告合法權益,巡回審判庭及時與青島市體育局溝通協調,一方面建議其加強行業管理,將涉案健身機構列入“黑名單”,另一方面積極尋找能夠接手涉案健身機構有關業務的其他健身機構,以達到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的目的。
經多次協調市體育局委托組建的青島體育產業誠信聯盟會員某健身俱樂部表示愿意接手,但其擔心涉案健身機構的相關糾紛可能會影響自身正常經營,并希望對健身課程、私教服務等收取部分費用。了解情況后,辦案法官多次與該健身俱樂部溝通,就相關法律問題進行解答,打消其顧慮,并與市體育局一起,從樹立企業形象、擴大知名度、增加顧客粘性等角度進行引導,多次組織原告和該健身俱樂部進行協商。最終,該健身俱樂部同意免費接手原告的所有健身課程,并承諾將妥善處理涉案健身機構其他會員的后續健身問題。原告撤訴,糾紛圓滿化解。
下一步,巡回審判庭將加強與市體育局協作,通過搭建平臺、創新機制、巡回審判、普法宣傳等提供法律服務,預防和化解體育消費糾紛,助力營造讓群眾放心消費的體育市場環境。當時行業毛利率超過40%,因此吸引了大量玩家入場。不過,行業中大部分健身房采取收取會員年費模式粗放式發展,同質化嚴重。2010年至2014年,隨著消費者趨于理性及其他體育活動興起,同時,房租、人工成本等大幅上漲,使得健身房盈利能力下降。有報道稱,2011年后,全國健身房數量出現下降,北京減少了46家,大量健身房開始倒閉。如2008年底中體倍力有44家店,到2011年底只剩下32家。2011年5月,青鳥健身在北京的5家門店因為拖欠租金被物業強制關閉;2011年6月,武漢帕菲克健身18家店跑路。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2013年中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總數約為5000余家,其中80%基本在維持或虧損狀態,而且截至目前,一兆韋德與威爾士等品牌健身房也經常關店。老牌健身房浩沙健身在2018年11月份將南京的4家店全部轉給了金吉鳥,2019年6月亦傳出其老板跑路的消息。6月23日,一位白領消費者何微(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所在的上海某郊區的健身房老板已經不知所蹤,最后僅貼了一個關門告示。“器材很多,也有游泳,但總體不高端,就是傳統的辦卡、私教課,我辦卡后去了一次就關門了,很多人都進行維權,但效果甚微。”
上述資深教練坦言,銷售人員本著薄利多銷的心態推銷會員卡,甚至會給予“辦一年送一年”等誘人的優惠條件,時間期限越長,年卡的優惠幅度就越大,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套路,但也會被所謂的性價比吸引。 “傳統健身房靠賣年卡、打包私教課盈利,這使得企業負債率非常高,一家健身房只能靠吸納新會員來滾動現金流,根本無心去提高服務質量。但一個線下門店,只能覆蓋周邊3-5公里,競爭激烈時也就2公里左右,而區域居住人群和流動人口有限,3年左右也就開發得差不多了。”一位早期在中體倍力負責管理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說,這也是有些傳統健身房不斷新開又不斷關閉的原因。
在王昕看來,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核心區域健康房接近飽和,傳統健身房獲客難度加大,新型健身房對傳統健身房帶量很大沖擊,而且大量的資深教練也自己成立工作室,影響了傳統健身房的發展。康海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無奈地表示,傳統健身房確實存在員工賺錢、教練賺錢、銷售賺錢、老板不賺錢的尷尬局面。“以我們2000平米的一個健身房為例,房租、人員成本等需要65萬元以上的成本,如果沒有管理好的話,很容易虧損,但以健身教練為例,一個接近00后的健身教練,稍微高一點的業績加上一對一教學服務,一個月能拿三四萬元。”
“傳統健身房經營模式的弊端在于經營費用較高,在高銷售費用支出的同時,健身客戶獲得的營銷體驗卻很差。其次,這些傳統健身房的服務能力不高,無法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運動時間、運動項目定制等。除此之外,傳統健身房囿于地理位置選擇和數量較少等問題,客戶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到達健身房。”王昕說。王昕認為,未來傳統健身房可以朝以下幾個方向轉型,即向互聯網健身房、高端場館、新型健身工作室轉型。
如高端場館精品健身房為主,此類模式主要目標也是改善客戶體驗,銷售與教練實現角色分離,場館建立獨立的銷售團隊,教練只負責教學工作,薪酬體系變成底薪+課時費,不再與銷售抽成掛鉤,教練實現課程體系的標準化統一化。如互聯網健身房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節約成本,智能化系統降低運營管理成本,通過線上APP+線下門店的形式,完成即時咨詢、預約課程、手機支付等。并且互聯網健身房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除此之外,這類健身房客單價低,能夠吸引更多新手體驗。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行業中涌現出一批互聯網健身企業,互聯網健身房有效解決了傳統健身房存在的部分痛點,目前業內品牌有超級猩猩、樂刻、光豬圈等不過,互聯網健身房的劣勢也比較明顯,其二次消費產品未得到開發,盈利能力不強。運動氛圍不足,智能化電子設備缺少交流性。而且互聯網健身房的場地規模一般較小,健身器材的種類少、服務不完善。基于以上幾點,互聯網健身房很難在有限的場景空間里提升服務體驗,并在快速擴張中保證品牌的塑造。
康海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他們也是傳統健身房,正在轉型路上,在她看來,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客戶提供個性化便利服務,但她并不看好那些利用碎片化24小時健身房,她認為半夜就是應該休息,再繼續健身有違生理規律,而且晚上也不安全。“我們在尋找差異化服務,比如跟廣州大三甲醫院一起為孕產婦提供健身方案,我們也針對短期消費人群推出次卡,同時加強二次消費,如消費自有品牌的健身用品等。” 康海鸞說,他們在加強健身房的社交功能,消費者可以像在星巴克一樣在休息區交流甚至工作。